查看原文
其他

李清照词品读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 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题解】

词牌《如梦令》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苏东坡《东坡乐府》卷下有《如梦令》一首,附有苏东坡的小序,其中说道:“此曲本后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相应的,因为某位作家填的词比较有名,那么乐曲的名字即词牌名也会因此而改变。从这更有名的词中抽出一个词来,给乐曲冠以新的名字。如《临江仙》本为唐代教坊乐曲名,但到了宋代,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券》、《庭院深深》,这些异名的来历都是因为有了名作的出现:李煜词名《谢新恩》;贺铸词有“人归落雁后”句,故名《雁后归》;韩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故名《画屏春》;李清照词有“庭院深深深儿许”句,故名《庭院深深》。所以,末代的乐曲,同调异名者非常多,如《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贺新郎》又名《乳燕飞》,《水龙吟》又名《小楼连苑》,等等。

【赏析】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借惜花伤春以寓思想,是古人惯用的表达方式,如杜甫有“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其一)之句,并非诗人无聊闲愁,而是蕴涵了社会、人生的深刻内容。而李清照这首小词通过对风雨过后“花事”的关切,既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伤,同时也不乏闺中生活情趣的展现。首二句风雨残酒依然解不了春愁,中间两句化用唐朝韩的《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卷帘人”,一说是侍女,一说是丈夫赵明诚;两皆不是,虚指而已。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知否”相叠,浑然天成。结句“绿肥红瘦”将红花凋残、绿叶茁壮之对比跃然眼前,流露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无限凄婉之情。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有云:“‘绿肥红瘦’,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绿肥红瘦”,不说花落而用“红瘦”来映衬,又是一种境界。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肥”、“瘦”两字本来极为普通,少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此却用它们形象地写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园中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既贴切又深刻。李清照对语言的锤炼正在于发据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语中桃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之后加之《风夙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之句,《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三句中皆有“瘦”字,李清照得之雅称别号“李三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均是记游之作。这首《如梦令》作于李清照结婚前后,或为她的处女作。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尺幅虽短却似一幅盎然的青春画卷赏心悦目。
“常记”一词提领起全篇回忆的基调,在临水的亭边,主人公独自在此饮酒,直到黄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清了。虽是“沉醉”,却是格外的酣畅,“不知归路”,也许是真的不知道归去的路,也许是主人公刻意地不去寻找归家的路。结果因为“不知归路”而“误入”荷花丛中。盛放的荷花丛中一叶扁舟摇摆而过,摇荡的舟上是带醉酣然、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两个“争渡”,像一幅速写画,表现出主人公饮酒后任情使性、肆意驾舟而行的情态,于是“惊起一滩鸥鹭”。我们可以想象荷花丛中惊飞的水鸟和主人公肆意泛舟的情景,可谓是尽情、尽兴。此时的主人公就像一个淘气贪玩的孩子,有点尴尬,有点着急,更有很多的快乐和很多的得意。读者至此不禁抿唇微笑。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日暮的溪亭、深处的藕花、一滩的鸥鹭和争渡的舟子,串联起动静结合的一串风景,映衬着作者青春年少、乐游无羁的生活状态。因此后人赞赏“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 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霍 。点滴霖霍,愁损 北人,不惯起来听。

【题解】

《丑奴儿》本名《采桑子》,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数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在康熙《御定词谱》中,李清照这首词就被视为《采桑子》的一种变体。因为《采桑子》这首乐曲对词的字数的要求是四十四字,而李清照此词的字数是四十八字,故而有的选本旧称此词牌名为《添字采桑子》,有的选本则称《添字丑奴儿》。
宋代填词的乐曲,大多来自于唐代的教坊乐曲,据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载,唐代的教坊乐曲有二百二十五个曲调,但宋人真正用来填词的不过八十几个。唐代的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都有教坊,都分左右教坊。长安的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据《教坊记》记载,“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习”,洛阳两教坊都在义坊,而右在南,左在北而已。所谓坊,是指唐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单元。唐代的城市格局与今天的大不一样,是一个大城套着一个个小的城,这些小的城也有门和城墙,每一个小城中居住的人按职业分类,这种单位叫“坊”。专为皇帝日常娱乐提供服务的人住在一起,这样的坊称作教坊。唐代的教坊位于皇城内,属于禁中。当时教坊的居民有几千人之多,后来由于唐代官府的萎缩,曾多次减少教坊的人数,唐顺宗时曾一次让教坊中的六百多名女子出嫁到皇城外。教坊乐曲在演出时是乐、歌、舞同时的,每一个曲调都有歌词和舞蹈相应,曲调的名称也多由歌词的内容来定,如《采桑子》的歌词就是描写采桑情景的。后来,教坊的曲子流传到民间,有诗人开始自己给这些乐曲填上词,叫歌伎演唱。这些文人填的词一直到北宋时期,都是严格地按照音乐的要求来填写,用来演唱。到南宋以后一些乐曲失传了,没人知道怎么去演奏它们了,诗人们也渐渐都把乐曲的旋律忘掉了,从此之后,词的音乐性就淡去了,大家开始不关心它如何去唱,而是关心如何把歌词写好,让人慢慢欣赏。
唐宋时代的乐曲与歌词的对应性很强,一个旋律就对应一个字,相比今天的歌曲,唱得也很慢。因此,一个调子的曲子,就要求有多少个字与之对应。比如《丑奴儿》调的要求就是四十四个字,你要填四十八个字,就必然会改变乐曲的旋体。这就会在原来主旋律的基础上产生一个变调,相对应的,歌词本身也成为一种变体。如果这个词人足够出名,词写得足够好,就会成为一种定型的变调,会有后来人模仿,比如李清照体的《添字丑奴儿》。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较之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的上片反复吟诵芭蕉硕大的枝叶遮盖住庭院,阴翳灰暗,映衬出主人公抑郁的情绪。而在叶卷叶舒之间情感也经历着跌宕起伏。芭蕉与雨,常常作为诗歌意象出现,在宋词中被广泛运用,用来形容怅惘孤寂的心情。如张先《碧牡丹》有“芭蕉寒,雨声碎”;欧阳修《生查子》有“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贺铸《菩萨蛮》有“芭蕉衬雨秋声动”;毛滂《雨中花》有“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词的下片则通过反复描述南方夜雨连绵不断、冷冷清清的滴落之声,倾诉着来自主人公内心的寂寞。“伤心枕上”、“北人”、“不惯”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在词中大量运用叠字是李清照词的一个特色。如此篇中的“叶叶”、“心心”,吟诵起来朗朗上口、余音清脆,将女性辗转柔软的心思情感展落无余。本篇中两个重复的“点滴霖霍”虽然是词牌本身的格式决定的,也将南方夜雨的缠绵悱恻、阴冷孤寂描述得音形兼备。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题解】

《声声慢》属慢词,慢词相对应的是节奏更加舒缓的乐曲长调。这种慢词的流行从北宋柳永、周邦彦开始。柳永、周邦彦都是词史上的大家,而且都精通音律,他们写的词都是严格遵照音乐节拍对歌词的要求,适于演唱。柳永填词的歌曲在当时是最流行的,可以说是北宋时期的流行歌曲,柳永更是当时最红的歌词写手。正因为他们精通音乐,所以他们才可以将一些长调乐曲拿来填词演唱。同时自己也能根据演唱的要求对这些长调重新编曲。词所使用的乐曲主要由唐代的燕乐发展而来。燕乐就是娱乐音乐,节奏在今天看来虽然是缓慢至极,在当时却是快节奏的音乐,同时有歌唱和舞蹈一块进行,因此在上流杜会非常流行。最早期的燕乐虽然在今天已经失传,我们也很难知道它们的音乐节奏是什么,但是通过早期的词我们可以知道,唐代以来用于娱乐的乐曲节奏都相对较快,曲子也很短,有的在表演中要重复演奏几遗,所以我们看到的白居易的《忆江南》就有好几片。因之,整个唐五代,词多以小令为主,原因是这一时期的乐曲多是节奏较快的。到了柳永、周邦彦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壮大,这种流行音乐更加风靡,于是自然要有新的歌曲和新的旋律的要求,慢词随之大量出现,这与柳永密切相关。柳永是最早开始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他使用的乐曲也非常多,现存的柳永词有一百三十三种词调,而其中慢词词调就有八十七种。慢词使用的音乐有的是将原有的曲子加以改编,有的是自己创作(如北末时代的柳永、贺铸,南末时期的姜夔)。这里我们要明晰一个概念,燕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是琵琶,因此无论是改编还是创作,都是在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琵琶的广泛使用,尤胜过今天吉他的使用。
《声声慢》词牌的得名来自于南宋词人蒋捷的词,那首《声声慢·秋声》押的是“声”韵,加之节奏缓慢,所以听起来满耳的“声”字,故而这首慢词被称作《声声慢》。北宋另外一位词人是补之为这首慢歌填的词名为《胜胜慢》,其押的是“胜”韵。北宋著名词人贺铸填的词名叫《凤求凰》,另一首叫《寒松叹》,而《凤求凰》是这个慢词另一个较为常用的词牌名。

【赏析】

建炎三年(1129)七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行都(南宋临时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感染疟疾,八月十八日去世。李清照安葬丈夫后,大病一场。当时金兵南下之势日迫,李清照完全陷入哀愁凄苦的境遇,这一时期便产生了这篇《声声慢》。整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丧夫之后境遇凄凉、愁苦境况的写照: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里,乍暖还寒之时,晓来的寒风、南飞的雁儿、满地的黄花,都深深触动了词人满怀愁绪。归来堂上烹茶猜书的日子,繁花压枝、饮酒书画的日子……都一去不复返了。故土的沦落、爱人的逝去,以及世人无柳的诽谤,都成为郁积在心头的累累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侵入心腑的愁、刻骨铭心的痛,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邪之气不同。概括了李清照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所言:“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词之上片开头连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创新出奇,向来为词家所赞美。张端义《贵耳集》称赞这首词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气下十四叠者。后叠又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怎生得黑’,此黑字不许第二人钾。妇人有此奇笔,殆间气也。”十四个叠字,除了“觅觅”、“冷冷”之外,全是齿声字,读来齿牙敲击,短促轻细,造成了一种凄清的效果,徐《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而最后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和齿音交加重叠,又给人一种啮啮叮叮的感觉,生动地表现了忧心忡忡的情绪,读来又朴素自然,不露痕迹。
通过开篇的七对叠字,将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迸洒纸上,同时又层层深入——“寻寻觅觅”突兀而起,反映的是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冷冷清清”则写出寂寞难耐的苦况,而“凄凄惨惨戚戚”则深入心灵深处,把内心的悲切惨痛写得声泪俱下。尤其杨敏如所指出的:“凄”字可与“冷”、“清”、“惨”、“戚”分别组成词,故此字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关键词,是由外在的、目力可及的环境而深化到人物的内心,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明朝人杨慎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 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 瘦。

【题解】

《醉花阴》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关于这支曲子的来历,已经不可考见了。
毛滂,北宋人。年轻时曾在杭州做过一任名叫法曹掾的小官,在此期间他与一个歌伎交往,感情可能比较深厚。三年期满之后,他要离开杭州了,与歌伎难分难舍,临别时写了一首《惜分飞》词赠给那位歌伎。第二天,苏东坡请请客吃饭,恰好请了这位歌伎到宾席上助兴,在酒席间,歌伎就把这首《惜分飞》词唱给大家,这首词是这样写的:“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苏东坡一听,觉得不错,就问是谁作的,歌伎就落泪了,把这首词的原委交待给了东坡,并乞求苏东坡把毛滂留下。苏东坡对客人们说:“在我管辖的地方有这样有才华的词人,我不知道,应该是我的不对了。”他马上叫手下人把已经在路上的毛滂追了回来,并在日后不断地为毛滂造声势,向别人夸耀他的才能。当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首《次韵毛滂法曹感雨诗》,中间有一句叫做“定非郊与岛,笔势江河宽”,意思是说毛滂一定不是晚唐时期的孟郊和贾岛那样的苦吟诗人,他的文笔浩浩荡荡,有江河那样宽,毛滂由此而得名。后来毛滂通过写词投身在大奸臣蔡京门下,之后在另一位名声不好的重臣曾布门下做事,因此当时人认为毛滂乃是一趋炎附势的小人。

【赏析】

这篇词在古代选本中,部分附有“重阳”、“九日”副题,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两年后因受朝廷党争牵连被迫回到山东老家所作。抒发了一位形单影只的闺中少妇在理应团圆的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据徐釚《词苑丛谈》的记载:“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弗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阁,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
薄雾浓云,从清晨的朝霭到白日天际的浮云,在主人公的视野中时间成为缓缓流逝的长线。在这样悠长干涩的日子里,她独坐屋内一隅,伴随着香炉里的袅袅青烟,消磨着无尽的落寞与哀愁。“愁永昼”与“瑞脑销”暗合着唐代李商隐“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寂寞寥落。重阳佳节,正是亲人相携相依、把酒登高团聚之日,而自己却独自一人、形影相吊地空对佳节,在夜凉如水的秋夜,面对着孤零零的瓷枕和冷清清的纱帐,身心俱冷,睡意全无。
词的下片进一步扦怀。黄昏时节,独自把盏赏菊,亦自神伤。期待与人共赏东篱之菊,明知无人来却仍要“把酒黄香后”,纵有菊香盈满怀袖,也是惘然。因而早已没有了东篱把酒的恬淡心境,“这次第”更感孤独难堪。后三句,写西风乍起,卷帘而入,倚门而立的人在思念和孤独的双重夹击下憔悴不堪。一个“瘦”字,将思念中的主人公因“心瘦”而“形瘦”的情绪淋漓地表达出来。它以“人比黄花瘦”的奇特比喻,将人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与花繁花谢、天地四时变化的灵气相通,在整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柴虎臣《古今词论》云:“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一剪梅

红藕 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 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题解】

据《词谱》,《一剪梅》的得名源自于周邦彦的词,周邦彦在为这支曲子填的词中,第一句是“一剪梅花万样娇”,取以为名。这个曲子还有另外两个有名的词牌名:《腊梅香》和《玉簟秋》。韩淲填的词中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就将词牌取名作《腊梅香》;而《玉簟秋》的名字正好来源于我们选的这首李清照词,从“红藕香残玉簟秋”这句取名而来。这首词的格律要求是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韵。也就是说上片“秋”、“舟”、“楼”必须是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下片的“流”、“愁”、“头”押韵,也是要押平声韵。
《词谱》认为这支曲子的词以周邦彦、吴文英填的为正体,最能符合原来曲子的音律要求。这支琵琶曲要演奏两遍,因此需要两段词,最正宗的是六十字,词前后两段的第二句、第四句、第五句可以不押韵。这首词的特点就是:一个七字句加两个四字句,重复一次就是一片。四字句一般要对偶。
《词谱》中认为李清照的这首词为《一剪梅》的变体,原因是李清照这首词减字了,为五十九字。但是我们上面选的词却是六十字。原因是《词谱》所依据的选本是《四库全书》里面的《乐府雅词》、《花庵词选》、《古今词统》等书,“四库”里的这些词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都作“雁字回时月满楼”,没有“西”字。清朝张宗在《词林纪事》中也认为“西”是后人加进去的,李清照的词本来作“雁字回时月满楼”,是《一剪梅》的变体。“四库”里收的都是当时非常好的版本,因此李清照这首词原本作“雁字回时月满楼”的可能性还是更大的。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通俗选本都作“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我们也不妨从众,毕竟,这样更符合《一剪梅》的正体,而且也更美。下面是被认为《一剪梅》正体的一首吴文英的词,可与李清照的这首相参看:

一剪梅

吴文英

远目伤心楼上山,愁里长眉,别后峨鬟。暮云低压小阑干,教问孤鸿,因甚先还?
瘦倚溪桥梅夜寒,雪欲消时,泪不禁弹。剪成钗胜待归看,春在西窗,灯火更阑。

【赏析】

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这首词是扦写“相思之苦”,其实这是对这首词的误读,这首词里虽然有“相思”,却并没有“苦”。为什么呢?
其一,先看这首词所依附的乐曲的旋律和感觉,著名的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认为《一剪梅》“此调细腻轻扬”(《唐宋词欣赏》),细腻轻扬的旋律如何去抒发“苦”呢?其二,写这首词时的李清照刚刚二十岁,虽然是新婚不久,但此时的李清照绝非晚年的李清照,她这时还有“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少年气。这时的李清照意气风发,哪里有时间去独自品味“相思之苦”呢?即使是写相思,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开篇即是满目凋败的红荷落片,一片深秋的清冷景象。在这样的时节,往日精美清爽的竹席也变得清冷。主人公姗然一人,轻解纱裙,独自登上小船任其寂寞徜徉。在秋夜月下,静静水上,现望着回迁的雁群,惦记着来自云中的家书。西楼圆月,寂寂心酸。此片是时间意象与空间意象的组合。红色荷花的零落所显示出的秋天的痕迹、主人公轻解罗裳独自登舟的过程、鸿雁的飞回还有月满西楼,都划出一道时间流逝的轨迹,以及在时间流逝中主人公绵密而迂回的思绪,构成独立的时间意象。与此同时,词人将时间的流转放置在一个含有深秋滋味的空间中,这个空间由荷花的红色、水面的小船、天空的大雁和楼边的圆月构成,徽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在上述意象的组合中慢慢生长出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自飘零”中的“花”是零落的红色荷花;“水自流”中的“水”是词人泛舟的流水。独自飘零的落花与兀自远去的流水,花随水流、亦近亦远、若即若离,随意中带着慵懒的相思,优雅而有情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没有涩涩的相思之苦、相思之痛和相思之凄凉,反之却流露出淡淡的幸福和甜蜜,映衬出词人作此片词时茧“愁”却“闲”的情致,传达出的是“闲愁”而非“相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说,这种闲愁是无法排遣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才下”、“却上”两个连带紧密的动词将主人公微妙的思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不露声色。与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称“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草堂诗余评林》则评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清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

行香子

七夕
草际 鸣蛩 ,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 月地 ,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
星桥鹊驾 ,经年 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题解】

行香,乃是一种佛教的拜佛仪式,自南朝时期开始流行,往往是佛教仪式的主办人拿着香在佛教道场中绕行,最后将香投入香炉中然烧。宋代行香依然非常流行,只不过,宋代的行香已经变得很简单了,不像之前那样复杂,而且有的寺庙专设有行香厅,已经不需要道场了。《行香子》调的得名大概就来源于行香。

【赏析】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相传牛郎织女是一对相爱至深的夫妻,却被迫分隔在天上的银河两边,只能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夜晚相见。这时会有无数的喜鹊飞到这里,搭成一条连接银河两岸的鹊桥,牛郎织女从而在鹊桥上得以相聚。七月初七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日期,如历史上传说汉武帝、晋武帝等皇帝就是在七月初七这天降生,他们的母亲在他们出生前都梦到了红色的神气。西汉时代流行的汉武帝见西王母的传说中,西王母从西方神仙世界驾临长安未央宫的日期也是七月初七。还有很多早期的历史神话与七月初七有关,只不过牛郎织女故事流行之后,其他的传说渐渐被淡忘了。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在东汉出现并流行。早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好几处提到了牵牛星,它是当时人判断时令、季节等问题的一个标志星。其中《天官书》在南斗部分同时提到了牵牛、织女:“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但这时,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还没有产生。东汉史学家班固有著名的《两都赋》(两都指东汉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在描写西都长安的《西都赋》中有“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的句子,说明当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流行开来了。《西都赋》中的这段描写,其对象是汉武帝时期修建的昆明池。汉武帝在昆明池旁立了两个雕像,左牛郎,右织女,估计都是人物的形象。这两个人物隔昆明池相望的形象,极有可能促成了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产生,昆明池上方飞舞的喜鹊有可能就是鹊桥的原型。因此,到东汉晚期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就详细地记载了每年的七月初七,乌鹊架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汉乐府诗流传到今天的已经不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古诗十九首》,成为近两千年来中国文学的最高经典之一。其第十首即是歌咏牛郎织女故事的,其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尤其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句,千百年来,更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七夕这个特殊的日子,自汉代以来就是一个类似于情人节的节日,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曾记载汉高祖刘郑的宠妃戚夫人就曾在这一天,于百子池旁奏乐游戏,并以五彩丝缕相连,制作名为“相连爱”的东西,大概即是象征爱情的吧。到了唐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据野史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避暑骊山宫,“七夕夜半,妃己独侍上凭肩密语,相誓愿世世为夫妇。”所以,白居易《长恨歌》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描述。吟咏七夕的诗词也不在少数,如宋之问有《明河篇》,杜甫有《牛女》,王建有《七夕曲》,罗隐、李商隐、杜牧、晏殊、梅尧臣等都有名为《七夕》的绝句,李清照的这首《行香子》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一看到“风”、“雨”就会往政治上想,竟然要将这首抒写离情的小词与宋朝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大概是受了《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文化暗示吧,要不然,真是莫名之极。李清照终究不是杜甫,她没有那种单纯的政治美梦,她只是一介才女,早年钟情于诗酒、金石、书画,晚年处于孤独零落的心理阴影中,她才没心情、没工夫去关心什么党争。这首小词一上来就创造了一个别致的开局,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先是安静的院落,静静的梧桐树和脉脉的青草,这时候正是“人间、天上愁浓”的时刻,人间有多少离别的情侣此时此刻在离愁中不能自拔,而天上呢,牛郎织女或正在相互倾诉一年来的思念吧,所以是“云阶月地,关锁千重”。这是一个浓愁冲不走的世界,天上人间安静而又压抑。但在这看似颇长,实则很短的一刻静谧之后,草际小虫子的鸣叫,一下子打破了让人窒息的安静,也惊动了院子中的梧桐树,有一片叶子落了下来,刚才那重重的浓愁似乎也松动了许多,观众终于可以喘口气。但李清照的叙述却是从一声蟋蟀的鸣叫开始的,使得气氛并不是灰色调的压抑,而是有点亮色或高光。接下来再把浓愁扔给你,叫你在亮色中去体味人间天上的情人节之愁。然后,另一个故事又作为典故出现了,即海边人乘浮槎游天河的故事,这是一个很具有想象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一定是一个李清照特别喜欢的故事。她把这个故事引入到这首词里,告诉你,即使是可以乘浮槎在天河中来去,牛郎织女还是不能通过这传奇的浮槎相会。这里还是有些惋惜。
可以说,这首词是从北宋诗人韩驹的《七夕》诗而来,诗作:“云阶月地一相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今回脚渡天河。”这里面比较难以理解的是“洗车雨”这个词,据韩驹在《陵阳集》这首诗的自序中说:“世谓七夕后雨为洗车雨。”即七月初七日之后的雨,宋朝人称为“洗车雨”。李清照《行香子》词的上片,就是从“云阶月地一相遇”铺衍而来,而下片则是铺衍“未抵经年别恨多”,主要是抒写别恨多。所谓“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是也。虽然牛郎织女每年可以通过鹊桥相见,但毕竟是一年仅见这短短的一刻,怎奈离情众多,如何倾诉得完呢?所以,长久看来,牛郎和织女就这么永远的隔河相望了,不管它“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如果没有韩驹的《七夕》诗,我们还以为李清照在借牛郎织女故事来写自己的感受呢,但是有了韩驹的诗,我们再细细体味这首《行香子》,就会发现,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抒写的“离情”、“别恨”都很外在,纯粹是表述他人的情状,与自己是没有多少关系的。李清照这首词更像是在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相信是在诗友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
这首词最后一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写得极妙。辛弃疾《三山作》词中有“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一句,就是从李清照这句脱胎而来。

永遇乐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 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苗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 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 盛日,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⑪ ,簇带争济楚⑫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⑬ ,怕见⑭ 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题解】

《永遇乐》又名《永遇乐慢》、《消息》。此乐曲始见于柳永《乐章集》,苏轼有同调词“明月如霜”,《词谱普》以为正体。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从立意上对苏轼同调词中“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以及晁补之同调词的“回首帝乡何处”,有所化用成借取。

【赏析】

这是一首最能体现李清照晚年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词,境界浑融,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恰恰就是词的第一句“落日熔金”:在辉煌的一刹那,落日的余晖洒满天地,词人却在感受孤独。
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据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李清照“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这时她身居异乡杭州,经常怀念居住京都时候的旧事。元宵节日,临安呈现一派热闹繁荣景象,作者在饱经忧患之余,抚今思昔,作此词以抒发故国之思,流离之感,更是凭添了思人怀故的怅惘和幽怨。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这句被南宋人称为“虑周而藻密”,意思是说李清照在写黄昏的景致之时,构思周密,并且用很少的词语描述了丰富的景观。这两句还是化用了前人的语句而来,南朝梁时著名的文人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有这样一句:“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首诗被收入了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而这部书几乎可以说是唐宋时期的语文教材,因此唐宋时代的文人对其中的篇章非常熟悉。在李清照之前的廖世美写过一首《好事近》,其中就化用了江淹的“日幕碧云合”这个句子,叫做“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到这里就可以发现李清照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出处了。反过来,正因为当时人对于江淹“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熟悉,因此当看到“落日”、“暮云”这些词语时,就容易想到江淹下一句的“佳人”,这也就是李清照高明的地方,她接下来的一句正是“人在何处”,以问句的形式将“佳人殊未来”的意思强调了出来,这是她当时的心境,又因为利用了典故,使得这一心境变得更为立体,情致也更为绵延。所以古人称这一句“虑周而藻密”是很有道理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则利用了宋人经常运用的意象。“杨柳”和形容树木绿色的“烟”常在宋人的诗词中出现,如宋祁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欧阳修则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梅”与“笛”的搭配在前人的诗词中也可找到,如有“黄鹤楼中吹玉苗,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但是上述几个名句的叙述是正常的顺序叙述,而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却将叙述的顺序打乱。本来是“柳染浓烟”,李清照却写做“染柳烟浓”;本来是“吹笛梅怨”,李清照却写做“吹梅苗怨”。这样做大概主要是因为词的文字要符合词的音乐格律的要求,如果写做“柳染浓烟,吹笛梅怨”,“柳染”和“吹笛”大概不合《永遇乐》乐曲的格律要求,因此也就顺从音乐的要求,将叙述的顺序改变。这样却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即词语组合的顺序的变化,使得“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句的理解需要更长的时间,读者的思维会在“柳”、“烟”、“苗”、“梅”四个意象上格外的花些时间,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几个词之间的关联,因此这几个被当时人用熟了的意象在这里变得陌生了起来,反而使这几个词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了。这种打乱叙事顺序以起到“陌生化”效果的手法,我们可以追述到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第八首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风凰枝”的名句,为这种手法最著名的代表。到了宋代,经过“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发挥,到李清照的时代,这种“陌生化”的诗歌写作手法已经很常见了,不能说是李清照的创新之处。
接下来的“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几句,一变前面几句的密丽,用极为平和散淡的语气把元宵节当时的情景和她的心情都轻松地写了出来,似乎很随意,而且还运用了“次第”这种当时人的口语。但是透过这几句却可以窥见作者当时的一种自闭、孤独、落寞的心境。其实当天的天气非常好,但作者却不自然地预感过一会儿就会有风雨,这种心理状态说明作者当时非常抑郁,虽然天气好,朋友们也热热闹闹的,但她却无名地悲观,一丝丝阴冷的东西怎么也排遣不出来,总是认为这种好天气不会长久,总会有风雨要来的,而且很快,虽然作者当时是多么希望融和的天气一直持续下去,朋友们的笑语一直在她周围,以融化她周围孤独阴冷的空气。所以虽然她非常自闭,拒绝了朋友们的邀请,而且因为年纪大了,面容憔悴,“怕见夜间出去”,但还是很喜欢偷偷躲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因此,元宵节的欢闹、妇女们的花枝招展,以及酒朋诗友们的活动都是她希望看到、听到的事,她不喜欢一个人独处,又无法抛开自己一时的落寞心情,融入到元宵节的欢愉当中去,只有躲在帘子后面,静静地让欢乐进入自己的耳朵,去驱赶心中的僻冷。通过这首词,我们知道,其实平时的李清照是一个乐于呼朋唤友的人,她有一大帮喝酒和吟诗的朋友,只不过在元宵节这天,外面的过分热闹却让她的心情无来由地孤独落寞起来,但她又害怕自己心中的这种情绪过分滋长,所以她茧然用帘子将自己保护起来,却又与外面的热闹保持了非常近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帘子这个意象非常的有意思,它非常准确地暗示了李清照当时的心态,需要保护自己心里的冷郁,又要将外面的热闹请进来温暖自己。
这首词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李清照将日常的口语融合进了格律森严的词调当中,严格地合乎了音律,又极为自然,张端义《贵耳集》对此词评价颇高,认为“炼句精巧者易,平淡入调者难”,正是点中了这首词创作技巧上的关键。同时这首词在南宋时期已经广为传诵,著名词人刘辰翁曾仿照此词的音律,也写了一首描写元宵节的《永遇乐》,他在这首词的小序中说:“余自己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类,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词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前言》说,李清照“并非空谈欺世。她擅长白描,善用口语,不艰深,也不庸俗,真所谓‘别是一家’。”众所周知,“易安体”是以浅俗清新、善用白描著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孤寂失落,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映衬。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令人一睹难忘。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 常扃 。柳梢梅萼 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 建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

【题解】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名,《花庵词选》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官水仙亦其一也。”即是说,《临江仙》乐曲在唐代曲词中是写水仙的,水仙临江而生,故名“临江仙”。柳永认为它属仙吕调,元代高拭则认为属南吕调。《临临江仙》在宋词中共有五十四字、五十八字、六十字、六十二字、五十六字等十一种体式,格律要求多为三平调。《临江仙》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据康熙《御定词谱》:“李煜词名《谢新恩》,贺铸词有‘人归落雁后’句,名《雁后归》,韩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清照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李清照这首《临江仙》正是康熙《御定词谱》里提到的那首,为双调、六十字、三平调体,这一体式属于上述的十一种之一,实际上是李清照在《临江仙》曲律中添字而产生的变调,只不过因为李清照为一代著名词人,因此后人将她添字变调的《临江仙》视为一体,并依此词称此变体为《庭院深深》。
李清照作此词时有小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盖即旧《临江仙》也。”因此,以“庭院深深深几许”起首的《临江仙》有两首。从这个题解我们不难看出,在李清照的时代,词人们大概有些创作已经不依声填词了,这两首《临江仙》就是李清照依据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调子,先把文字写了出来,自己认为这个调子大概是旧时的《临江仙》曲子,因此后来就题作《临江仙》了。这样的话,这首词的格律就不一定严格遵守《临江仙》这首乐曲的要求了,只是大概与它的旋律相应而已。这首词因各本文字有异,有作于“远安”、“建康”、“建安”三种说法。远安,在今湖北省,李清照生平足迹未至此地,可排除。建康,李清照曾从丈夫赵明诚离居过,时为建炎元年(1127)秋至建炎三年(1129)五月,赵明诚知江宁府期间。当时夫妻团聚,生活虽不如南渡前在汴京时,然仍有踏雪赋诗之豪情逸兴,与本词所写“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等词意不甚相符,不似居建康时作。今从《词学丛书》本《乐府雅词》作于建安。建安,宋属建州,今福建建瓯。李清照曾途经此地,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多年,李清照年老无依,在动乱岁月里,颠沛流离,做客异乡,当春归大地之时,触景生情,遂写了这首《临江仙》,抒发感旧伤今的悲凄之情。

【赏析】

这首词前面李清照的小序惹出了一桩公案:南宋人当时大概都认为《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首词为欧阳修所作,他们编选的《乐府雅词》、《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都认为这首词的作者是欧阳修。但后来又有一种说法,称这首词的作者应该是南唐的冯延巳,清代的大学问家朱彝尊就持此说,他也是著名的词人,是当时浙西词派的领军人物,康熙时期的词坛有南朱北王的称呼,南朱即指朱彝草(北王则是著名的王士祯)。他发现冯延巳的《阳春录》中就收有《蝶恋花》这首词,所以他认为这首词的作者是冯延巳,并非欧阳修。清末著名的词人况周颐则认为李清照是宋朝人,而且非常善于记忆,她曾经和丈夫赵明诚玩一个游戏:一人随便从一堆历史书中桃出一个故事来,然后另一人说出这个故事出自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以对错决胜负,胜者可先饮茶。况周颐认为以李清照这样的博学和记忆是不可能将一首词的作者记错的,因此《蝶恋花》的作者还应是欧阳修。当代的李清照研究专家王仲闻先生发现,欧阳修《近体乐府》这部书的罗沁校刊案语提到,崔公度跋冯延巳《阳春录》(即读书后记之类),称《蝶恋花》为冯延巳亲笔,因此王先生认为这首词的作者是冯延巳,之所以前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多半是没有看到崔公度的跋语。为什么呢?因为崔公度是欧阳修的同时代人,只是年岁小于欧阳修,二人关系也不一般,崔公度的发现者正是欧阳修,而且他也是“书一阅即不忘”(见《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崔公度传》),所以他的跋语更为可信。但是目前大多数的人还是把《蝶恋花》归入欧阳修名下,因为一千年来皆如此,今人也莫不如此,虽然专业的研究者认为其作者为冯延巳更为可信。从众或是重史,不妨依个人好恶,因为不管其作者是冯延巳还是欧阳修,《蝶恋花》毕竟是一首好词,仅供我辈玩味而已。只不过涉及了李清照的小序,才把这桩公案的原委略作交代,柳备谈资吧。
接下来,我们回到艺术上来。这首《临江仙》一如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意义和词语都不繁密,通透易懂,整首词渗透出某种人生经验的凄凉和生命情绪的紧张、孤寂。词的前两句直接用了“欧阳修”的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似乎一下子要把词境引入“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春意之中。接下来的“云窗雾阁常扃”却是写的一种生活状态,作者常常在渐浓的春意中,把自己关在透光性不是很好的屋子里,再加上深深的庭院,我们看到的是一层层朦胧的春色包裹中的词人。这种包裹更多的是心理性的,让我们感到这渐浓的春色里没有那本该有的温暖和轻松,而是充满了纠缠不清的情绪,显得十分沉重。“柳梢梅萼渐分明”一下子在纠缠不清的朦胧春意中割开了一个小口,霉出了难得的亮光,但这亮色也仅仅是一现而已。“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虽然摆脱了各种心理上的纠缠,把空间和情绪处理得井井有条,告诉我们这个季节,建康的树木该绿了,但我却客寓他乡。南渡之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曾在建康居住生活,赵明诚就死在了那里,葬在了那里。因此“春归秣陵树”一句怀有无限的伤感,词人在写到这一句时,出现在她想象中的“秣陵树”一定不是普通的“秣陵树”,而一定是她丈夫赵明诚坟前的树木吧!所以“人客建安城”的出现才更能增加那种伤感的“张力”,因为此时的李清照如果是在赵明诚坟前,也可以有些许的慰藉和温暖,心灵也可有地方去寄托。但此时的她却身在千里外的建安,清明节的祭扫都成为奢望,那种生死的隔离再加上空间的距离,会使作者在分明的春色里产生无限的感伤,因此倒不如躲进层层朦胧春色包裹的屋子里,心灵更加安全些。
也正是由于想到了亡夫赵明诚,所以他们一起生活的细节和诸多的往事出现在了作者的思绪中,“感月吟风多少事”,件件都还清晰吗?从李清照晚年写的《金石录后序》,我们还可以窥见他们年轻时纵情诗酒,把玩金石书画的情景。那时他们搜集了大量的青铜器、汉碑唐刻等许多珍贵的器物,并作了精心的图录。当时身为宰相之子的赵明诚,看起来仕途也会一片光明。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他们的金石宝藏在南渡后逐渐散失殆尽,赵明诚也患病去世。到了晚年的李清照,在初春时节,想起了远葬建康的亡夫,想到他们多年辛苦的收藏和研究大多流失,不禁感叹“如今老去无成”。这种感叹更多的是对亡夫的怀念,想到年轻时的某些理想,到今日早已零落消失,竟是一事无成,只剩下丈夫坟前独自变绿的大树还在风中摇曳。像李清照这样共有很强自我意识的人,不会让生活的灰色挤压掉生命的光辉,她总会去反思自己生命的价值,反思自己和丈夫生活的价值,因此在晚年面对空空落落的现实时,其巨大的失落感用语言是难以形容的。在那种抓不住理想却又不得不去抓住什么东西的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她虽然是自闭在层层绿树包国的屋子里,其实却是终日惶惶不安的,她一定是还希望做些什么,以使自己的生命多少有些价值,但又已经无事可做,自己无能为力。多重的心理压力下,只会是“谁怜憔悴更凋零”。故而该词的最后两句也就更容易体会了,在终日惶恐的心理状态下,自然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在整体上用语很轻松,是李清照一贯的词风。但这也是难处所在,因为在旋律与格律的双重要求下,照顾到押韵就很难了,还要很轻松平易地将心境写出来就更难了。所以,李清照会在词义表达的要求下,不惜破坏词牌的字数要求,添字或减字,以求完美的字面和语言效果。这是南宋之后词的一大变化,即更注重其语言效果,对于音律的考虑已经不是那么严格,这也是南宋之后各个词牌出现多个变体的一个原因。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 好,应是发南枝 。
玉瘦檀轻 无限恨,南楼羌管 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时 。

【题解】

根据李清照上一首词的小序,我们知道这首词与上一首写于同一时期,也就是在几天内先后写就。有的诗歌选本将这首词归入末代另一位才女魏夫人名下,认为这是魏夫人咏梅的词。这位魏夫人年岁要大于李清照,是宋神宗(1068~1085)、宋哲宗(1086~1101)、宋徽宗(1101~1125)时期的重要大臣曾布的妻子。曾布于宋神宗时期被王安石起用,从而平步青云,参与了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非常倚重的几个人之一;哲宗时期成为宰相,权倾朝野;徽宗崇宁元年(1102)闰六月被免职,大观二年八月(1108)去世。曾布之妻魏夫人非常有名气,原因有二。其一,与其社会地位有关,身处上层社会自然有诗文唱答氛围,又系权臣夫人,自然多有青睐者;其二,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魏夫人本身具有的才华。魏夫人具有很高的才华,博览群书,善于作诗,她的词传世的有四十多首,大多描写闺中情思。末代的大儒朱熹曾对人说:“本朝夫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可见魏夫人的知名度仅在李清照之下。
这首词之所以被有的选本认为是他人所作,主要依据在于这首词与上一首《临江仙》在情绪上有所不同,上一首李清照情绪悲苦黯淡,但这一首却要好很多。其实这也不奇怪,在盛大的节日,孤独的人更容易落寞,但过了这个节日,面对初春的梅花,心情自然不会像先前那么灰暗了。

【赏析】

通过上文的注释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临江仙》咏梅词,其绝大部分的意象都不是李清照独创,而是渊源有自。如“庭院深深”源自欧阳修或冯延巳《蝶恋花》词,“云窗雾阁”源自韩愈《华山女》诗,“清梦”、“南枝”、“羌管”是唐以来常用词语,“暖风迟日”又来自杜牧《寓言》绝句。所以,从艺术上来看,这首词要较前一首逊色很多,有人把它排除在李清照词作之外是有道理的。
整首词的思致也比较明晰简单:在一个春天姗姗来迟的早晨,词人从梦中醒来,看到院子中盛开的梅花已经开始凋零,落花满地,于是希望春天不要来得那么快,她还留恋那一院子的梅花。从中看不出在这一时期李清照词中常见的抑郁情绪和孤独自闭心理,灰色调明显淡去了很多,真的不像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作。
可以说,这首词非常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女词人留恋早春的梅花并吟咏之的情境,充满了宋代文化的气息。据柳永对《临江仙》调的注释,这个调属于仙吕宫,其音乐特点是“清新绵邀”,这首词的内容与乐曲旋律的感觉正好合拍。虽然李清照写词时头脑里并没有这支曲子的旋律,但这首词却正好暗合了旋律,不能不说是种巧合。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
倚遍阑干 ,只是无情绪。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

【题解】

《点绛唇》词牌名的来历,按明人杨慎的说法是取自江淹的《咏美人春游》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杨慎认为与此来历相仿的词牌名有许多,于此聊备一说。
李清照这首《点绛唇》属闺怨之词,由深闺之寂寞而引发惆怅、忧思。词人于丈夫远游之时,思念之情在所难免,当此之时,词人有此之作,虽不能作自况之定论,词人之心境,亦不免由此窥知一二。全词立意于寂寞闺愁,其一寸柔肠千缕愁丝、寂寞盼归之念与韦庄的两首《应天长》别无二致。韦词曰: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风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

【赏析】

这首词属于李清照南渡之前,丈夫赵明诚还在世时所写的。词的主题是写闺愁,即寂寞女子独守空房的无端愁苦的抑郁情绪。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赵明诚出游之时,虽不能确定是李清照的自况之作,然而词人的寂寞情怀难掩其间。全词由寂寞而思念,由思念而盼归。赵、李二人婚后幸福美满,而丈夫因何远游?远游哪里?为何不偕其同往?赵明诚“章台”之游恐已露端倪,词人有难言之隐。
词的开头用“寂寞深闺”一下子给这首词以灰色的调子,“寂寞”是这首词的主旋律,笼罩了整篇。因寂寞而“柔肠一寸愁千缕”,词人担忧春雨无情,催花早落。“惜春春去”,词人本是珍爱与丈夫间的美好感情的,像爱惜春天一样,奈何他已不在。自己的青春岁月恐于寂寞等待中无谓流逝。
下片,词人借《楚辞·招隐士》的意境宛转表达寂寞盼归之情。《楚辞·招隐士》有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词之下片“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二句正是对《招隐士》“王孙”句的反意隐括。寂寞处倚栏眺望,奈何不见良人踪影。空对着“连天芳草”嗟叹一声:“武陵人”身在何处?可知我“倚遍阑干”,“望断归来路”?
把日常的生活状态不带半点拼凑痕迹地写进词里,南唐李后主之后,恐怕就数李清照了,这样的水平已经不是才情所能决定的了,要追究到天分上去,非一般人所能想。

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 ,重门 须闭。宠柳娇花寒食 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 成,扶头酒 醒,别是闲滋味。征鸿 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题解】

《念奴娇》,末代人已经不知道这首曲子的具体来历,据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记载,《念奴娇》属于由琵琶第二根弦所定的“大石调”,宋代人普遥认为《念奴娇》是唐明皇天宝年间创制的曲子。这种认识,恐怕与这支曲子的词牌名的来历有关。
唐代诗人元镇在他的著名长诗《连昌官词》中有一段描述念奴的诗句,诗句中有元镇的自注。里面说在唐明皇天宝年间(742~756年)有一位著名的歌伎,名叫念奴,唐玄宗非常喜欢她。每年唐玄宗在连昌官举行大宴时,都会叫念奴在大臣们宴饮的楼下表演,往往是“众乐为之罢奏”。唐玄宗有一次还在楼上大呼高力士,说他想让念奴唱歌,命官廷乐队的二十五个乐官吹管伴奏,不知人们能不能听得了。但是估计当时念奴是太有名了,所以唐玄宗并没有独占她,而是把她留在皇官中专为自己服务。但每当唐玄宗到长安郊外洗温泉或到东都洛阳时,都会让高力士暗中派人带领念奴随行。这就是《念奴娇》词牌的来历。因为元稹的《连昌宫词》为唐诗名作,故而不妨欣赏其中描写念奴的片断: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未。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
其自注为:
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宾,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遭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也如此。然而明皇不欲夺狎游之盛,未尝置在官禁。或岁幸汤泉,时巡东洛,有司潜遣从行而已。
据《词谱》,后人因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极为经典,遂将此词牌改名为《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谣》等名。有的选本中,李清照这首词的词牌叫《壶中天慢》,这源自于曾觌的词,宋代以《壶中天》、《壶中天慢》命名《念奴娇》的词有近十首。

【赏析】

古今人评论赏析李清照的词,一般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北宋尚在,李清照生活在北方,家庭生活比较幸福。后期赵宋偏安江南,赵明诚去世,所藏历代名物散失殆尽,李清照生活在孤苦凄清之中。这一首《念奴娇》应属于前期作品。为什么呢?虽然词的第一句是“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但词人却是仍有心情去作险韵诗,喝扶头酒,且有“闲滋味”,后文又有“游春意”,这样的心情在李清照南渡之后是没有的。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词作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有的学者认为作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依据都比较牵强,但认为这首词作于北宋时期的意见是一致的。
通过多篇李清照词作的注释,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多用六朝以来的一些诗词文章常用语,大多数的造句都有来历。而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中,前人常用的许多经典意象词语已经很少见了,词的语言更加流畅自然,口语化的句子变得非常多,词的内在逻辑也好很多。这是其作品在前后两期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这与词人阅历的增长,技法的成熟密切相关。
这首词的关键词是“闲滋味”。整首词围绕一个“闲”字展开。“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容易叫人误会,以为是作者的心情不佳,萧条又零落,其实不然,下文把这种比较零落的心情出现的原因交代得很清楚,因为快要到的寒食节,造成“种种恼人天气”。接下来,更进一步把早晨起来烦恼不悦的深层原因写了出来,是因为昨天晚上喝了酒,还没有完全醒过来,凑合着作了一首险韵诗,似乎无事可做了,大概想出去晒晒大阳,结果却是斜风细雨,萧条庭院,只是无名地烦躁罢了。其实她的心情不错,因为除了通宵饮酒赋诗外,还惦记着天上的鸿雁能否把当时复杂的心情告诉远方的丈夫。分明是闲的,闲久了之后就寂寞了,于是要找些事做做,比方说喝点酒,作作险韵诗,打发一些时间。
下片大概是过了几天才写的,已经是几天的春寒和细雨了,楼上也是几日的清冷。早晨主人公也懒得起床,但还是起来了,看到出太阳了,小小的梧桐苗也开始发芽,于是有了出去走走的意思。所以,总的看来,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是很闲的,是富人家的少奶奶所有的生活。
清人毛先舒在《词辨坻》中对这首词有相关的评论,非常精到:“尝论词贵开宕,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远乍近,所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李清照)《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 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 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 ,也则⑪ 难留。念武陵人⑫ 远,烟锁秦楼⑬ 。帷有楼前流水⑭ ,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题解】

这个调名最早见于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编》,“凤凰台上忆吹箫”的名字取自于六朝至唐代以来的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见于署名为汉代刘向所作的《列仙传》卷上。
故事说秦穆公(距今2600年左右)时有一位萧史,非常善于吹箫,其箫声能够吸引孔雀和白鹤飞来,停留在他的庭院中。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非常爱慕萧史,秦穆公就把弄玉嫁给了他。他们婚后,萧史每天都教弄玉吹箫,并用箫模仿风凰的鸣叫。过了几年,弄玉的箫声已经非常像风鸟的声音了,并招来了风凰停留在他们的屋子上。秦穆公非常高兴,为他们修建了风凰台,其实是一座很高的楼阁,来安置那些凤凰。萧史和弄玉也居住在上面,几年中都没有下楼。一天早上,萧史和弄玉乘坐凤凰飞去,不知所踪,留下一座空空的凤凰台。唐代道教盛行,因为萧史和弄玉是著名的仙人,各地修建了不少风凰台。诗人也多有吟咏凤凰台的诗篇,以怀念那动人的箫声为主,如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箫声犹绕凤凰台”,张说《率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题石壁》“仙声飏出风凰台”,其中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最为著名,其诗曰:“风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清照用词调抒写与赵明诚的离别,有双重的意义,一层是写离别,一层是以萧史、弄玉的爱情与自己的爱情相比拟,暗示自己与赵明诚的生活其实就是秦楼女那样的仙侣状态。

【赏析】

这首词写作的场景李清照交代得很清楚,即将与赵明诚离别,自己不能随行,心情复杂,万千话语,化作一首《忆吹箫》。因此,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创作的前期。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时的情绪。整首词结构非常精致,思路清晰,各种愁绪都郁结在词的字里行间,却又并没有直接抒写出来,欲说还休,又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语言上看,李清照词的特色已经比较明显,口语词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语言流畅易懂,又值得细细玩味。其中的每一字句都经过了精心的锤炼,不仅对仗工稳,其词作的内在张力也颇为丰富。上片的慵懒和下片的离别的紧张形成了非常有效的弹性空间,使得词作通透扎实,左右逢源。张祖望称此词作“如匠石运斤,毫无痕迹”,绝不是夸大其词。
词的开头是对晨夜交替时刻卧室情境的白描,早晨到来的时刻,然烧了一夜的兽形熏炉,已经没有剩下多少香料,灰烬也逐渐冷却。猩红色的锦被堆在床上,被面形成波浪的形状,女主人懒得收拾,可见早展起来后情绪不佳。诸事无心,“起来慵自梳头”,一个“慵”字,把当时的心境清楚地描述出来,十分不快,也没有精神,连头也懒得去梳。任凭那铜镜之上落满了灰尘,也不去擦拭,因为根本没有梳妆的打算。只是无聊地看着太阳渐升过帘钩,却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只盼离别的时刻不要那么快到来。这起首的五句十分精到、具体地勾勒出夫妻临别时刻的怅然若失、凄清寂寥、百无聊赖的心绪。
“香冷金猊”,突出的是“冷”字,一下子就把整首词的色调渲染出来了,就是灰色的冷的色调,凄清幽寂、愁绪万千的气氛慢慢就冒了出来。“被翻红浪”,或许是化用了柳永《凤栖梧》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句意,这样的话,这句就会暗示出昨夜夫妻间曾有云雨情事。但是,“香冷金猊”毕竟不是“酒力渐浓春思荡”,此处的“被翻红浪”更多的是被子没有被整理的情状,而非云雨时的动态。所以“被翻红浪”还不宜坐实为春情的暗示。“起来慵自梳头”和“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实际上是重复抒写早晨起来无心梳妆打扮,茧然并没有直言离别,却处处透出离愁的伤感,虽然是伤感,却又不至于落泪,因为究竟不过是丈夫出门远去,所以还有许多的担心和不舍,于是索性懒下来,消极地去面对与丈夫的别离。温庭筠《菩萨蛮》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一句,想来李清照是读过的,正是此处描写的范本。这也正是李清照词早期的特点,往往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浇胸中的块垒。
接下去“生怕离怀别苦”,正好是早展起来“慵”态的解说,因为如果很勤快地起来收拾衣被,梳妆打扮,就会自然地要说一些离别的话,到时反而会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愁苦,所以,正如前文说的,索性懒下去,不管它多少事,“欲说还休”反而会更加好过些。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赵明诚临走前,把那么多的心事向他倾诉,可能会增添他的烦恼,加重他远行的负担,所以干脆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多少事、欲说还休”其实很真切地道出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感情,确实是殷殷脉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则是更加进一层透露词人的离别之情了。赵明诚的远行自然不是一时的突然决定,想来有些日子了,所以,这些日子以来,李清照已经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别离情绪,近来的消瘦,不是因为酒喝多了,伤了肠胃,也不是因为秋天到了,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而情绪不好,因为什么呢?李清照不说,我们也明白,赵明诚更是清楚,试想,看到这里,赵明诚还走得了吗?可以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怨秋”这一句是非常厉害,是致命的“恨话”,明人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懒说出,妙!瘦为甚的,尤妙!”可谓切中此词关键之处。
下片,一上来就是“休休”,把上片展现尽了的离情别绪又一下子推开,把一时不忍心的赵明诚也从沉重的情绪中推开,意思是,算了算了,你还是走吧,毕竟赵明诚的出行是不能更改的。“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说多了也没有用,既有替赵明诚开脱的意思,却也有埋怨的意思。
埋怨的情绪从“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两句开始强烈了起来。“念”字是后文的关键词,也把下面的内容性质说了出来,词的下文其实就是李清照对赵明诚离开后生活的推想。“武陵人”和“秦楼”两个典故,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抒写爱情的常用典故,词中说,赵明诚离开之后,词人恐怕是要终日生活在寂寂寥寥的家中,终日似乎被薄雾笼罩,更加灰色调和更加寂寞。在百无聊赖之际,词人或许每日凝眸眺望远方,她想“帷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似乎只有楼前流水能知道她在想什么吧。“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新愁是什么呢?别人无从知晓,或许李清照自己也不清楚,因此,此处的“新愁”的含义是模糊的。也正因为它的模糊,才更增加了词的情绪的黯淡,离别后生活的不可预知表现得更加清楚,更加动人。或许正如欧阳修《踏莎行》中所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券水。”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中接着说:“‘千万遍’,痛甚!转转折折,杵和万状。清风期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成离亭别墅。至文也!”

蝶恋花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

【题解】

此调为唐代教坊曲,本名为《鹊踏枝》。大约在五代时,此调名已经改作《蝶恋花》,取梁元帝萧绎《东飞伯劳歌》二首之“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蝶恋花”三字为调名。后来人又多有改名,据冯延巳词有“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续”句改名《黄金缕》,赵令畤《蝶恋花》词有“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句,后人改名为《卷珠帘》。
这首词作于宣和三年八月(1121年9月),当时赵明诚在莱州做官,李清照从居住的青州赶往莱州的路上,路过昌乐这个小城,在驿馆留宿时所作。这一年李清照三十八岁。

【赏析】

为什么在题解中那么确定这首词的创作年代呢?今天的依据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的,首先是篇题,叫做“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因此是李清照路过昌乐时写的;其二是李清照有首《感怀》诗,前面有个小序,称“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即从老家青州到莱州。据专家们的考证李清照生前经过昌乐的可考证的行程就只有这一次,因为从青州到莱州,昌乐是第一站,距离青州100里左右,正好是一天的行程,恰合“晚止昌乐馆”之意。因此专家们认定这首词即作于宣和辛丑八月李清照赴莱州路过昌乐之时。宣和辛丑八月十日是1121年9月23日,也与词中提到的微雨和过雁在季节上吻合。从青州到莱州在当时估计有四到五天的行程,因此具体一点,这首词应该写于1121年9月20日夜。
从艺术角度讲,这无疑是一首好词,因为在流畅的语言外表下面,有着真挚的感情在流淌。有了真挚感情的依托,自然就感人。不妨细观:“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描述的是诸姊妹为李清照送行时的情景,泪水打湿了罗衣,听了无数遍的《阳关三叠》曲,这种情景必然是在送别的宴席上。之后,大概是到了送别的路口,“人道山长山又断”,是说路途遥远,一路上多保重。转眼一天已经过去,词人已经在昌乐驿馆住下,听着窗外细雨的声音,给姊妹们写信。词的下片又写回临别时的情景,开头是一句非常精彩的表达,“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音韵流转,语言畅晓,意思又表达得十分明晰。接着,词又回到了写作现场,回到了写信本身,告诉姊妹们“东莱不似蓬莱远”。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从此写到彼,空间的转换上幅度很大,又非常自然,是顺着作者的思绪和情感走的,有点像李商隐著名的绝句《夜雨寄北》。这是这首词的独到之处。
在语言上,这首词还是有非常明显的李清照前期词的特点,多用一些前人常用意象,在情绪的表达上毕竟还是隔了一层。因此在细细勘察李清照当时的情绪时,就要将一些常用词的表达程度减少一些。但即使把词中的感伤情绪降低几个度数,这首词依旧还是感伤,这就有点不大对了。李清照是从老家青州赶到莱州与丈夫赵明诚团聚,总不至于“泪湿罗衣”“方寸乱”。这说明,李清照对赶到莱州并没有欣喜之情,反有些幽怨,所以一到昌乐就给姊妹们写信。当然,李清照只有一个亲生弟弟,没有亲生的姐妹,那些姊妹或许是同族的妯娌,或许是一些朋友。不管她们是谁,李清照是在给她们写信,那股伤心劲还在。再看她到莱州之后的那首《感怀》诗,序中说到莱州之后,“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平生所见当然也包括赵明诚,妻子刚到就不在眼前,很不正常。诗中写道:“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纭喜生事。……”李清照形容居住之处为“寒窗败几”,一路为“可怜合至此”,并埋怨青州从事孔方君多事,多什么事呢?有的研究者提出这时赵明诚纳了一个妾,估计就是受到青州从事孔方君的怂恿。
由此可知,此时词人心中的隐痛所在。丈夫纳妾另有新欢,并不时有“章台”之游。一往情深之夫婿如此对待自己,真是“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自己主动前去与他团聚是否受欢迎?前途未卜之忧油然而生。当此之时,素日里知己姊妹前来相送,自是伤感倍增,又因有难言之隐痛,故而方寸大乱。行至驿馆方才心绪初定,遂对众姊妹殷殷相嘱,“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可别让我在受到丈夫冷遇的时候,再与姐妹们断绝来往,莱州不远,别拿我作寡情之人,如入蓬莱般仙人相隔。词末之“蓬莱”二字除指仙山外,对赵明诚“天台之遇”不无影射。另外,词人于青州独居时,定有许多书信寄往莱州,然而竟是石沉大海,只字未回,真好像自己的丈夫去了天台、蓬莱仙境一样有了仙人之隔。此“蓬莱人”一如《风凰台上忆吹箫》之“武陵人”。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当时,认取长安 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 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题解】

根据明朝人陈耀文编选的《花草粹编》,这首词作于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上巳节,当时北宋已经被金灭掉,赵宋偏安江南,是为南宋。李清照一家也已经南渡,赵明诚还没有去世,当时在江宁(今南京)为官。
古人称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日,往往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魏晋之后更是确定为每年三月初三,因此今天的上巳节就是每年的三月三。它在南方尤其是土家族地区还比较流行。上巳节可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它最早可能起源于文明杜会早期的高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析求生育。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旧是全民求子的宗教节日,并且传说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经是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盛会。
上巳节的另一个重要的活动是被除。这与高禖祭祀不同,是有文献可证的。《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春秋时期上巳节祓除已经流行。它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当时的情形。
被除就是沐浴,沐浴是为了去灾。最早的上巳节的沐浴是为了治疗不育症,这是从高禖祭祀来的。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治疗不育转变为消灾祛病、洗垢涤秽、驱除不祥。这种转变,春秋时代已经完成。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除的遗风。
后来,上巳节又产生了曲水流觞的节日活动,这实际上已经演化成为文人的春游和聚会活动。最著名的就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里记载的那一次。在那一次著名的文人聚会上,产生了千古第一书法《兰亭集序》。

【赏析】

这首词的写作心态比较轻松。在经历了南渡之后,很难得一家人聚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洋溢着幸福感。
词的上片在讲述前一晚的一个梦。长夜漫漫,精神不振,梦到自己在赶往汴京的路上,并写信告诉家人今年的春色不错,花月相映,别有情趣,醒来不过是一梦。词的下片讲到,虽然眼前的一桌酒席并不丰盛,但是却正好适合一家人聚在一起柳柳天,非常舒服。要是喝醉了酒,希望鲜花不要笑话我把它插在头上,因为春天就像人将老去,留也留不住。最后一句,既是说春天值得怜惜,又是说自己也快要老了,当时李清照四十五岁。
词的理路自然清晰,表达了情感的微妙变化。

小重山

春到长门 春草青。江梅些子 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
花影压重门。疏帘 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 归来也,著意 过今春。

【题解】

据《历代词话》引沈际飞语,称“唐词多述本意,有调无题……《小重山》赋官词也”。可知《小重山》乃是唐代就有的调名。官词就是描写后官生活的诗词,因此,许多《小重山》中都会出现“长门”一词。
《历代词话》引《古今词话》:“韦庄字端己,著《秦妇吟》,称为秦妇吟秀才。举乾宁进士,以才名离蜀,蜀主建(王建)羁留之。庄有宠人,姿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夺去。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小重山》词,情意凄怨,人相传播,盛行于时。”后来这位女子看到了这首词,绝食而死。韦庄的《小重山》是目前知道的较早的这个调下的词作,这个故事在词史上也非常有名。
李之仪《跋小重山词》称此曲婉转曼妙,“声有琴中韵”,即琵琶曲中有古琴曲的韵味。

【赏析】

这首词的创作,心态也是非常轻松。它以非常自然而且清新的语言,把词人要好好过一个幸福春天的感觉细致地表达了出来。
词的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是直接采用了五代时期《花间集》中薛昭蕴的《小重山》中的原句:“春到长门春草青,玉阶华露滴,月胧明。”薛昭蕴的词的确与宫怨有关,但李清照的词表面上却与宫怨没有一点关系。是否如此呢?这首先得看这首词的可能创作的年代。据徐培均先生考证,这首词当作于建炎二年(1128),与《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创作于同一个春天。从这首词所体现出的心态来看,徐先生的考证是可信的。通过前面《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的分析我们知道,大概在1121年,赵明诚可能有蓄妾之举,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也用了“分香卖履”的典故,赵明诚蓄妾看来确是史实。这样看来,虽然南渡之后李清照一家团聚,但是赵明诚可能与他的妾居住在一起,与李清照处于分居的状态。因此,在这个还算轻松的春天,李清照用“长门春草青”透露了当时的生活状态。但这时她好像已经看开,没有《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时的悲苦和沉重。
“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完全是一种品赏的态度,怀着轻松的心态轻松地写出来。这枝江梅当是李清照院于中的梅花,在青青的春草映衬下,刚刚含苞待放的红梅形成的景致是典型的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景观非常的雅致,没有一点点的浮躁之气,就像一帧宋代画院的工笔画,让你不得不慨叹宋代文人格调之高。在这个时代,一些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植物、动物、器物开始具有了浓重的文化意味,远远不同于唐以前的时代了,这时文人的视角更多地具有了审美的倾向,将审美情趣慢慢加入到各种常见的事物中。下文的饮茶就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碧云笼碾玉成尘”,储存茶的器物称为碧云笼,用非常美好的东西来形容它,称茶为玉,更是把一种日常生活行为变得颇有诗意,似可静静品赏。不仅仅是味道,还有味道之外的更多的东西,这是饮茶这种行为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之后,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品位。于是,在一盏略厚的土陶杯中,可以留住晓梦,诗意一点点地随着茶云在杯中浮动。“一瓯春”的价值就不在于喝水,而是给予平凡的生活以丰富的品位,在赏梅花的阶边,使原本无柳的时光变得意义丰富,美妙无比。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花影”、“淡月”也是宋代文人经常描写的审美对象,这里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影”和“淡”两个字。随着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其品位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开始欣赏虚、淡、自然的事物,对于绚烂的色彩和机心复杂的事物却逐渐失去兴趣,从宋代的书法和绘画中也很能看出这种变化来。从此之后,正襟危坐的楷书已经不是书法史的主流,代之是风流自然的行书,宋代最著名的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是行书大家,而非楷书或草书大家,因为即使是草书,其刻意的成分也远远大于行书。这种审美趣味的变化是一种文化发展到极致的表现,说明它已经脱掉了一切铅华和早期的原始面貌,变得纯净高贵。在今天,我们还能听到一种说法:“真正的贵族只选择黑白两色。”这就是品位和格调的纯净,只有具有纯净的格调才会有高贵的气质。而而在宋代,那些伟大的文人其实都是一些真正的贵族,尤其是在生活的品位上。
词人历经北宋乱离和情感困惑,曾处于“无意思”、“没心情”的心境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词人渐渐有所看开、看淡。毕竟词人是有品位的,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在纯净而高贵的心态下,李清照已经十分的淡然和洒脱,故而对于自然的热爱变得非常原始而单纯。犹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长叹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样,词人高声说“归来也”,呼唤自己的心绪归来,她要“著意过今春”。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 开遍未。不知酝藉 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题解】

《玉楼春》可能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乐曲,调名源自于五代时期的此调下的几首著名的词,《花间集》载顾夐此调下词有“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日晚”两句,《尊前集》载有欧阳炯此调下的词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故而此调取名为《玉楼春》。
另外,《词谱》说《花间集》载有《玉楼春》、《木兰花》两个调名,到了北宋时期,这两个调就混到了一起,因为这两个调的词都是七言八句。宋初人就把两个调名搞混了,在两个调名下填的词相同,《玉楼春》就是《木兰花》。《尊前集》中的《玉楼春》和《木兰花》就是相同的。其实,这两个调在曲没有消失以前是不同的,《玉楼春》属于琵琶曲中的羽七调,《木兰花》则属于商七调,《玉楼春》音调上要低于《木兰花》。但是两调下的词却是相同,因此容易相混,相混也没有什么大错误,因为用琵琶高一点的调弹奏就是《木兰花》,低一点的调弹奏就是《玉楼春》,其旋律是相同的。
后蜀赵崇祚于广正三年(940)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温庭筠等十八位“诗客曲子词”,凡五百首。《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尊前集》为北宋初年的词选本,为当时人编选的歌词集,收录了很多《花间集》没有收录的唐五代词。

【赏析】

如果把什么作品都与作者的生活世界直接勾连起来是可笑的,那么,完全否定作品与作者生活世界的关系也是不可取的。一个诗人,总会有一些作品与自己的生活历程直接相关。李清照这首《玉楼春·红梅》就包含有无限深意,并不能完全从词本身去理解其意义,必须要联系李清照的生活世界了。我们看,“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憔悴春窗底”,“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这些句子似乎都有言外之意,值得细细追究。
这就首先要看这首词的创作年代。陈祖美先生认为:“此首概作于崇宁三年(1104),其旨当是:借对梅未来命运的关注,寄予了作者本人因受党争株连,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新党,父亲李格非为旧党,在公公升迁之时,父亲却遭到贬谪。李清照的这首词作于这种境况之下,故而有“酝藉几多香”,“包藏无限意”,“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等蕴涵深意的语句。

多丽

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 ,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醾 。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 ,似泪洒、纹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

【题解】

多丽,唐代张均的歌伎的名字,她善于弹奏琵琶,在当时非常出名,此调得名于此。
张均,唐代名相张说的儿子。在唐玄宗时代,张均曾做过兵部侍郎、大理卿等官职,是唐玄宗时期比较重要的大臣,经历过安史之乱。
《多丽》词最早见干宋代聂冠卿作品,乐曲另一个著名的调名为《绿头鸭》,缘起于晁端礼词,另外周格非词名《陇头泉》也较常用。此词双调一百三十九字,上片十三句,七十四字,下片十一句,六十五字。
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有对这支曲子韵律的描述:“《绿头鸭》,殊清婉。”

【赏析】

这是一首慢词,像是文人案头玩味的咏物小品,而且用了许多典故,似有堆砌之嫌。弄清楚典故的意思,本词表面上的意思也就清楚了。然而个别典故不乏弦外之音,如“汉皋解佩”、“纨扇题诗”两个典故分别指男子有外遇和女子遭遗弃,这恐怕是词人内心深处的创伤。词末“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三句更有寓意,屈原和陶渊明两位都是爱菊的高洁之士,“餐秋菊之落英”的屈原曾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行吟于泽畔;而陶渊明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佳句。因而泽畔、东篱成为“菊花”心仪仰止之地。词末三句表面代菊花而言:处境若好,何必追慕屈陶二士,而向往泽畔、东离之地?犹言若夫妻合美,何苦填这咏菊之词?
此词用典过于堆砌,于文学价值而言,非上乘之作。然而它毕竟为读者窥得词人心中一丝隐痛,或许是词人不经意间露了马脚。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 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 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
从来知韵胜 ,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 ,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雷减 ,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题解】

《满庭芳》调名出自柳宗元《赠江华长老》诗,其得名诗句为“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因此可以说这个调至少在唐代时就已经有了。后来,宋人喜欢用自己的词来为词调命名,周邦彦的同调词名叫《锁阳台》,葛立方的同调词名《满庭霜》,晁补之的同调词名《潇湘暮雨》。
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十句,四十八字,下片十句,四十七字。
李清照这首《满庭芳》为咏梅花诗词中的名篇,据徐培均先生考证,此词作干建炎三年(1129)暮春江宁(今南京)。

【赏析】

这首《满庭芳》为咏残梅之词,虽为咏物,却灌注了词人无限幽怨的情感于其中,全词咏物与抒情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故而词虽较长,却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似有一种弹性的力量把整首词联在一起。全词语调平缓,文字从容柔曼,读来似有无限张力潜藏其中。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起笔却交代了一个压抑寂静的环境,似在抒情而与咏梅无关。小阁,即为主人公居住的闺阁,小阁之窗为“闲窗”,可见窗里窗外之静默无聊。这样的“小阁”,这样的“闲窗”,将春光与白昼藏锁住了,而与小阁相连的画堂则是那么的狭长、暗淡、阁寂,显得无限深幽。美好的春光、明亮的白昼,在这里被藏锁了起来,不曾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短短的三句,十四个字流露了主人公压抑、寂聊的情怀,亦于无形之中将读者卷入其中。篆香已燃尽,日影已移至帘钩之下,黄昏将至,终于又挨过了枯寂的一天。此时主人公于无意间瞥见自己亲手栽种的江梅,正在院中寂寞地开着。“手种江梅渐好”,这“渐好”二字给主人公一丝惊喜,轻叹一声:还不坏,此时有梅花相伴,已稍觉安慰,虽感寂寞忧闷,却不似王粲的家国之思,儿女情长之事何需登楼排遣。“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至此,主人公渐好的情绪又有所转折。词人认为自己的寂寞与当年何逊在扬州时一样,何逊在扬州时因寂寥苦闷而对梅花一片痴情。然而词人因何寂寥呢?为什么说“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杜甫在《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词人于上片结尾借用了杜诗。而何逊在“官梅动诗兴”之后,所作《咏早梅》有“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等句,由花事联想到人事,提到汉武帝陈皇后长门失宠之事,这恐怕是词人引用此典的真正目的,以此来曲折表达自己的难言之隐。由此可知,“无人到”之“人”,对梅花而言,是泛指无人欣赏,而对主人公而言,则确指自己的心上人。“无人到”,人亦寂寞,梅亦寂寞,梅与人同病相怜,相依相伴,柳以自慰。于此似有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之境界。
下片,词人以梅自喻,“从来知韵胜”,是以高贵优雅的风姿而取胜的。因生长环境优越,才“难堪雨藉,不耐风揉”。伴着横笛的吹奏,浓愁涌动,花瓣飘零,香消花陨之际莫要恼恨,须知踪迹尽扫还有情长在。“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凄美而动人。“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此为上句“情留”之意的补足。在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中,投下梅枝横斜的影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高贵而优雅。

诉衷情

夜来沉醉却妆迟 ,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更挼残蕊 ,再捻余香 ,更得些时 。

【题解】

《诉衷情》,唐教坊曲名,本来是情歌。毛文锡词有“桃花流水漾纵横”句,后人又根据毛文锡的词改名为《桃花水》,根据黄庭坚的词改名为《渔父家风》,根据贺铸的词改名为《步花间》、《画楼空》,根据张辑的词改名为《一丝风》,但是都没有被广泛使用,最为常用的仍然是《诉衷情》。
双调,四十四字,上片四句,二十三字,下片六句,二十一字。
据徐培均先生考证,这首词应当作于1128年或1129年初春。当时李清照已经南渡,赵明诚在建康为官。

【赏析】

这首词的感觉很奇怪,让人觉得李清照似乎没有写完,只是写了一半。因此,在作品的完整性上就有不小的缺憾。
从意思上看,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在后半夜酒醒之后的状态。由于昨天夜里酒喝得很多,因此顾不得却妆就睡下了,临睡时还记得窗前的花瓶中,梅花已经开始凋谢,这个朦胧的印象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清晰。天还没亮,作者就醒了,因为酒的原因,睡得也不好,做了很多梦,却断断续续。
这时作者的睡意已经没有了,并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片安静的空气中,只有月亮在天上不安静地闪着光,从翠绿色的窗帘缝中照射进来。她从床上起来,去看看昨夜已经凋谢的梅花,用手轻轻触碰淡黄色的梅花蕊。然后转过身来,看了看桌上的熏香,还有很长的一节没有烧完,看来到天亮还要再过一会儿了。
这就是整首词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首少见的写实的词,完全写实,没有加入自己的情感,把酒醉后夜半醒来的状态描摹得很生动。正是因为李清照没有加入自己的情绪,因此显得意犹未尽,好像刚开头就刹了尾,从常规的欣赏角度,的的确确是缺了点东西。
但是换一个角度讲,这首词还是很难得的,因为在宋词中找出一首纯粹描写人物活动场景的作品还是不易的。

菩萨蛮

归鸿 声断残云碧,背窗 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 明,钗头人胜 轻。
角声 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 留旧寒。

【题解】

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称“菩萨蛮”是女弟子舞队名,《尊前集》注中吕宫,《宋史·乐志》亦属中吕官,《太和正音谱》注正宫。唐苏鹗《杜阳杂编》称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当时的文士也往往倚声填词,这支曲子就流行开来。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命温庭筠新撰进之。《碧鸡漫志》云今《花间集》温词十四首是也。
另外这个词牌还有其他的名字,如温庭筠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煜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韩淲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初春的早晨,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写得好的是上片,下片显得较为平庸。但从整体上看,上片的精彩融化了下片的平庸,这首作品还是蛮不错的。
上片好在哪里呢?是一帧有画意的场景。李清照处理这个场景很用心,经营有法。这个场景是从遥远的天际开始的,一声归鸿的鸣叫从远处传来,但是却看不到鸿雁的影子,只有一两片白云挂在蓝蓝的天上。这个场景的开始是很辽阔的,环境的气氛在归鸿和残云的映衬下,染上了冷色调。接着,作者的笔触从天空回到屋子里,炉火烧得很旺,燃烧后的灰烬被热空气带到房顶,又像雪花一样慢慢地飘落,因为没有风,青色的炉烟直直地升向天空。太阳还没有出来,屋子里得点着蜡烛,烛光照射在作者的风钗上,反射出微弱的亮光。烛光加重了金属的质感,显得簪上的人胜纹样格外的轻盈。这是作者静静地坐在窗前所看到的景观,她首先看到的当是炉火和烛光中的凤钗,最后才是因大雁的鸣叫而远望天际。但是作者的笔触却从大的背景落墨,然后到屋子,到炉火,到烛光,到凤钗,到人胜,一点点逐渐地特写,我们随着作者的笔,逐渐分辨清楚了屋子里的细节。中国画有一个创作原则,叫做大胆落墨,小心收尾,其原则也与李清照这首词的笔法相似。
下片表现完了最小的细节之后,又会回到中级或稍大一点的环境上,因此,在一个炊烟缓缓升起的城市角落,我们看到一片片灰色的屋顶,并同时听到了军营的号角声,这时随着词人的笔触,我们看到一抹曙光已经染亮了东南方的天空。词人想去屋外走走,或许是想去看看花,但是从窗外吹来的风却让她感到了寒冷,让她知道冬天还没有完全离开。

菩萨蛮

风柔日薄 春犹早,夹衫乍著 心情好。睡起觉徽寒,梅花鬓上残 。
故乡 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 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赏析】

这首词也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情状,不过词人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心情都加入到了词作当中,意境上要逊于上一首《菩萨蛮》,此作整体的笔法经营也缺少上一首的匠心独运。这个词还有一个特点,也是让人感觉意思没有表达完,缺了点什么。
词的内容也很简单:在柔和的春风和微明的晨光中,词人醒来。刚好是初春,空气中都是柔和的味道,词人把新拿出来的薄衣穿上,那种轻松和舒适的感觉令她非常兴奋,心情变得很好。当然刚醒的时候,还是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凉意,因为毕竟只是初春。她起床时还发现昨天簪在头上的梅花,不知道怎么弄的,已经残了。大概昨天夜里喝醉了,无意中压坏的。每当一个人的时候,词人总会想起在山东时的快乐日子,想多了必然伤感,要忘掉这些,就只有一醉了。喝醉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就都忘了。这也是为什么词人晚年总在酒杯的陪伴下度过每一个夜晚。当早晨醒来,看到昨夜点起的沉水香已经烧完了,但这个时候,词人的酒还没有完全醒,依然让她有点莫名的兴奋和快乐。
李清照晚年似乎更适合于写长调慢词,字数多一点,她的表达就更加淋漓尽致,曲尽其意。但是她写的还是小令多,那种更加深细的表达就会受到限制,没有连绵展开的空间让她去发挥,所以,她晚期的几首小令总是让人感觉没有结尾,缺点什么。

好事近

风定 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
酒阑歌罢玉尊空 ,青釭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

【题解】

《好事近》词牌因张辑词有“谁谓百年心事,恰钓船横笛”句,又名《钓船笛》;韩词有“吟到翠圆枝上”句,又名《翠圆枝》。

【赏析】

这首词从艺术结构上看,就完整得多。它给读者的阅读提供了起承转合的跳跃空间,因此具有很好的节奏感,即使没有音乐的伴奏,在阅读时依然有音乐的基质。
我们今天的汉语与宋代的汉语不完全一样,那时的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四声,今天的普通话没有了入声,当时属于入声的字,现在都分派进了其他三声,同时平声又分出了阴平和阳平两声。这种变化发生在元代,当时由于蒙古人进入中原,蒙古语的说话方式和原来汉语的发声方式相结合,致使中原地区的汉语演变成了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现代汉语。而南方,特别是广东和福建的很多地方的方言还保留了一部分唐宋时代的说话方式,存在入声。所以要理解宋词的阅读节奏,不妨想象今天的人用粤语来朗诵,就是那种味道。所以有很多唐宋时代的诗词,今天读起来既不押韵,节奏感也不好,其实在当时是押韵的,也很好听,只不过用现代汉语朗读时,原来的节奏感由于说话方式的改变而都丢掉了。
但这首词用现代汉语来阅读,却显得节奏感更好了。这首词押韵的字是:雪、节、灭、鴂。这四个字在当时都属于入声字,读起来非常短促,这样就会使得“帘外拥红堆雪”、“正伤春时节”、“青红暗明灭”、“更一声啼鴂”四句话的阅读,就会比我们今天的阅读要短促很多。这样的话,这首词在宋代人读来,整首词就像要吞到肚子里去,声音很难舒展开。当然,这仅仅只是阅读,要是演唱的话就是另一番特色了,毕竟词是要用来演唱的。
但在今天,没有人会去唱,只会阅读,用现代汉语阅读起来,这首词的节奏感就出来了。因为除了最后一个韵字“鴂”还留有一部分入声的痕迹之外,其他三个韵字用现代汉语读起来都是声音舒期,“帘外拥红堆雪”、“正伤春时节”、“青釭暗明灭”三句话就变得节奏舒缓,音节上也多了许多起伏,读起来张弛有度,铿锵从容。最后一句“更一声啼鴂”中,“一声”舒朗,“啼鴂”以略有短促的感觉结尾,使得整首词余味无穷。
与阅读的感觉合拍,整首词的意思上也是起承转合,节奏感把握得很好。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写的是落花,风停了之后,院子里落花如雪,在整首词的笔法经营上属于“起”,即以落花为引子,意在引出后面的伤春意思。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承接上句,既点出了院子中的落花是海棠,又引出了本词的伤春主题,同时还以回忆起自己多年前一首描写海棠的《如梦令》词,来加重了思绪的厚度,显得很有质感,重重地落在纸上。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釭暗明灭”是“转”,离开了伤春的主题,去描写一夜饮酒之后,酒杯空空地零落在桌子上,灯光一会儿明一会儿暗,不停地抖动,从意思上看,是脱离了主题,实际上却是对伤春主人的背景交代,即词人是在这种状态下伤春的,实际上是使得伤春的主题更加具有存在感和立体感了。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两句则是“合”,即又回到了词的主题上,是更加实在地把词人的感受写了出来:“不堪幽怨”,这样词的主题就完全清晰了,是词人在一夜饮酒之后,清晨看到春风把海棠花都吹落了,不仅无限伤感,同时也回忆起了年轻时在山东老家写的那首《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时的心态是多么的好,海棠花也正是盛开的时候,还没有落。但此时的海棠花却像雪花一样落满了院子,今昔对比,更加加重了感伤的情绪,所以“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实际上是借杜鹃的鸣叫,加重了思乡忆旧的感伤,所以叫做“更”,这个“更”字是整首词中用得最好的一个字,使得阅读者的心情都沉重无比。
杜鹃的思乡意象也是把“正伤春时节”的意思纳入了进来,所以这句“合”得非常好,把词人的所有表达都融化到这最后一句上,无论是阅读,还是意义表达,都结构完整,天衣无缝。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题解】

《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等,其与《清平调》、(又名《清平辞》)不同。其中“清”、“平”二字之出处,一种说法为来自于“社稷有应瑞之祥,国境有清平之乐”,另一种说法为调名源于南诏清平官。

【赏析】

中国人生活的这片大陆,有着许多的美丽花木,古人也受到道家自然哲学的影响,对自然物倾注了审美的气息,许多花木成了富于诗意的形象。比如说,明清以来逐渐被大家认可的梅、兰、竹、菊四君子。
中国人对竹子的热爱最古老,《诗经》中就已经有了绿色竹子的身影,到了魏晋时代,更有文人说过这样的话:“不可一日无此君。”历史传统再晚一些的是菊花,始作俑者当然是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足以令此君有了纯正的中国文化血统。梅花、兰花到了宋代成为文人们的审美对象,尤其是梅花,宋人到了成瘾的地步。通过前面李清照的词以及注释,我们知道那时富有人家的庭院中往往栽有梅花。诗词中梅花出现的频率高居首位,绘画里也有专门的作品,以梅花为唯一的描摹对象,比如说杨无咎的画。更有甚者,如林和靖以种梅养鹤为务,号称“梅妻鹤子”。
李清照的这首词,秉承宋人的一贯作风,有着超俗的欲望。它可能是宋代描写梅花的诗词中,令人感觉最干净的一首,干净得一尘不染。这种干净的感觉首先来自于音节,短短的一首词里,出现了三次“梅花”,使得音节简单,简单的音节最容易产生节奏,轻轻读过一遍,我们似乎只记住了两个音节,就是“梅花”。不用去仔细体会李清照的意思,我们也能凭借第一遍的阅读印象去感觉到这首词的主题,干干净净的雪里梅花。有些作品真的不用去挖空了心思琢磨,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呀,有什么话外之音哪,你只要不用脑子地去读就够了,阅读时的感觉就是作者的感觉,这首《清平乐》就是一首只需要去好好阅读、朗读的作品。读完了,我们知道作者在反复地说这两个字——“梅花”,既是喜爱,也有慨叹。
为什么喜爱,因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为什么又慨叹呢,因为“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悲观的情绪感染了词的写作,故而担心晚来的风把梅花吹落了,明日起来看不到盛开的梅花了。至于其慨叹的空间,倒没必要去认真追究,因为这样可能会破坏了词的整体美感。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 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 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

【题解】

南宋《梅苑》一书中名《武林春》。

【赏析】

《武陵春》应作于绍兴四年(1134),其时正值金兵南犯,宋高宗亲征。为避兵乱,李清照躲到浙江金华一陈姓朋友家中。此时的李清照已从一个生活优裕的少年才女变成一个“老去无成”的霜发嫠妇。她已历经了党争株连、兵灾乱离、丧偶流寓、再嫁风波等等家国之忧,其间夫妇半生所积文物散失殆尽,美满夫妻又遭情感变故。至金华避乱时,往事尚未尘封,词人生命之中只有一事待了——独自走完残生。如此凄凉境地,一事一物俱可引发无限愁情。不知何事又触痛了词人破碎的心,因而有此之作。
“风住尘香花已尽”,狂风暴雨之后,百花落尽,已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此以景语寓凄婉之情,词人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心中再无希望,已是意冷心灰,连头都懒得梳。“物是人非”俱已过往,于今独自咀嚼,不待出口早已泪流满面。
自己也不想这样愁苦下去,只是不能自持,总要有个排解的方式。听说双溪春色“尚好”,词人想去泛舟游览一翻,以排遣满腹忧愁。尚未成行,词人又不禁怀疑,一次泛游怎能消解心中如许愁绪?“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其词千古,其心甚苦。(周 仕 惠 徐 建 委 评)




推荐阅读: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钱钟书《宋诗选注》①

钱钟书《宋诗选注》②

李白诗全集①

李白诗全集②

李白诗全集③

杜甫诗全集①

杜甫诗全集②

杜甫诗全集③

白居易诗全集①

白居易诗全集②

王维诗词全集

李商隐诗全集

鱼玄机诗全集

李煜诗词全集

杜牧诗全集

欧阳修词全集

贾岛诗全集

柳宗元诗全集

谢灵运诗全集

陶渊明诗全集

纳兰容若诗词全集

仓央嘉措情诗66首

苏轼诗词集

李清照诗词90首

贾岛诗全集

秦观词全集

毛泽东诗词全集

曹操诗词集

曹植诗全集

李世民诗选

红楼梦诗词全集


屈原离骚》

屈原《天问》

屈原《九歌》

屈原《九章》

屈原《渔父》

屈原《远游》

屈原《招魂》

屈原《卜居

屈原《大招》

宋玉《九辩》

贾谊《惜誓》

淮南小山《招隐士》

东方朔《七谏》

庄忌《哀时命》

王褒《九怀》

刘向《九叹》

王逸《九思》


诗经·国风·周南

诗经·国风·召南

诗经·国风·邶风

诗经·国风·鄘风

诗经·国风·卫风

诗经·国风·王风

诗经·国风·郑风

诗经·国风·齐风

诗经·国风·魏风

诗经·国风·唐风

诗经·国风·秦风

诗经·国风·陈风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长相思》

杜甫《兵车行》

杜甫《望岳》

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少年行》(其一)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清照《如梦令》

苏轼《沁园春》

辛弃疾《念奴娇》


孤独没有什么不对,使孤独变得不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